走进瑞士高等学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发布时间:2020-09-22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遇见王沥川》,那么你也许会对苏黎世略知一二。苏黎世是瑞士联邦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州的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全欧洲最富有的城市。本次要介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就坐落在这里。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简称ETH Zürich、ETHz、ETH、苏黎世理工。与姊妹校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一起组成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是瑞士联邦经济事务部的一部分。它成立于1855年,由瑞士政府直接管理,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起点就很不一般。
现今它已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连续多年位居欧洲大陆高校翘首,被誉为“欧陆第一名校”,以极低的录取率和极高的教学淘汰率闻名。
l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150多年历史 自1855年以“理工学院”的名义成立以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一直是具有国际地位的国立教育机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瑞士工业化背后的推动力量之一:它带来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了专家,帮助发展了面向未来的国家基础设施。
n1848-1855 长久以来梦想的理工学院实现了 1854年2月7日,瑞士联邦议会颁布了一项法律,建立了一所“联邦理工学院和一所政治和人文科学高等教育学院”。 1855年,联邦理工学校于秋季开学。 n1855-1904 在大学、工厂和实验室之间取得平衡 经过围绕其成立的激烈争论,新的高等教育机构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本世纪初之前,学院通过承诺建设和保护可以满足未来需要的国家基础设施,在瑞士的政治和经济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n1904-1911 从理工学院转型为大学 n1911-1968 成为国家科学的旗帜 作为一所技术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学术独立性,使其能够与国家和商业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n1968-1973 共同决策成为一个问题 在1968-1973年之间,关于ETH的未来定位、成长和结构危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课程内容同新的规章制度一样是争论的主题。 n1973-2005 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信息技术 20世纪的最后25年是一个汇率和个人生活计划日益灵活的时期、一个计算机辅助信息处理的时代,并最终成为全球化时代而载入史册。所有的大学都受到了这些过程的影响,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并从中受益。 n2005年至今 如今的ETH (数据来源于ETH官网)
lFacts & Figures数据 n在校学生有22200人,其中博士生4180人,来自于120多个国家 n540名教授 n自1996年有440个衍生产品 n产生了21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爱因斯坦和沃尔夫冈·保利、2名菲尔兹奖得主、2名普利兹克奖得主 n超100个发明专利申请和每年150份发明报告 n19亿瑞士法郎,其中13亿瑞士法郎的核心资金来自联邦政府 nTHE排名14(2020/21)/QS排名6(2020/21)/ARWU排名19(2019/20) (数据来源于ETH官网) l校园生活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标准的“宽进严出”,学习过程中淘汰率很高。正是这种学术上的严格要求使苏黎世理工学院成为“欧陆第一名校”,在全世界范围与麻省理工学院享有同样崇高的声誉。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大学比邻而建,1864年由该院建筑系教授高特弗雷设计,是特点鲜明的建筑,时至今日已成游客必到的打卡景点。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图书馆(ETH-Bibliothek)收藏书报、地图等资料逾六百九十万件,是瑞士最大的图书馆,也是瑞士科技信息中心。主图书馆负责维护瑞士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网络(NEBIS),读者可以通过此网络借阅全瑞士八十多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资料。同时,各系所也拥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
l校友 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1999年12月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n周培源 周培源,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政治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培源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学术成就主要为引力论和湍流理论的研究,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奖,被赞之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
n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 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在大学里本来就读的是不同的专业,赫尔佐格学习生物和化学,德梅隆则攻读了土木工程学位。后来又觉得所学乏味,两人又一起跨界到建筑专业。 这一跨界还真的很成功,他们建成了伦敦著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并于2001年共同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此外,两人与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合作设计了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
|